搜索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信息>部门街镇
病床设在家 服务送上门 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试点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日期:2024-03-13 14:5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3-13 14:59
字号:
分享:

听诊器、血压计、常用药物……3月6日早上7点30分,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向艳和陈婷提前来到单位,开始清点出诊箱中的物品。随后,她们要前往真武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家庭病床”建床患者——93岁的陈光达老人进行居家诊疗和护理。

听到两人的脚步声,陈爷爷的家属从房间内迎了上来。“每周都盼着你们俩上门,与其说是家庭医生,更像是我们的亲人。”提起“家庭病床”服务,他竖起大拇指夸赞:“太方便了,不但有医生上门治病,而且还能享受医保报销,感谢党和政府出台的好政策,真心为‘家庭病床’服务点赞!”

足不出户 在家就能“住院”

“家庭病床”,顾名思义指在家中设立病床,由医护人员每周定期上门为患者检查身体状况,提供护理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区率先试点开设“家庭病床”服务项目,让病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康复,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免去了病人长期住院或来回奔波之苦。

88岁的庞定澡老人是“家庭病床”服务项目的首批受益者。老人患有脑梗死后遗症,口语不清、双下肢经常疼痛,生活质量极低,居住在养老机构,生活完全依赖护工。其家人深感照顾困难:“以前还能应付,但自从父亲病情加重后,身边离不了人,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负责该辖区居民健康的家庭医生团队获悉以后,上门为老人做了检查、评估,综合分析符合建立“家庭病床”条件,按照相关流程为老人办理了“家庭病床”,并量身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治疗和护理方案。

自那以后,家医团队的医生、护士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耐心地指导护工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老人家属说,“过去上医院一次至少花费几百元,挂号、看病,一来一去至少是大半天,现在好了,把病床搬到家里,医疗质量没有降低,还省去了我们多少麻烦……”。

“‘家庭病床’服务的收治对象是长期卧床在家的高龄慢性病患者、住院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但又确需继续治疗的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群。”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信息科科长李蓉介绍,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便,如处于中风瘫痪康复期、恶性肿瘤晚期、骨折需要牵引和卧床治疗或者行动困难但患慢性疾病确需继续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其他特殊条件可以申请设置“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建床周期

一般不超过180天

据了解,针对有需求的家庭,申请“家庭病床”服务的流程是患者或家属向家庭医生提出建床申请,或由家庭医生团队巡诊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向相关科室建议建立“家庭病床”,由相关科室面诊后对符合申请要求的患者填写《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病床审批表》,并签订家庭病床建床知情同意书。确定建床的,按住院程序在签约机构办理建床手续,再由签约机构指定责任医师和护士,签订协议,提供服务。目前,“家庭病床”服务主要包括临床专科、全科医疗、基本护理、康复照护、药事服务、指导评估服务等,且可享受医保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病床”一般疾病建床时限不超过90天,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疾病需连续治疗者建床时限不超过180天,如因病情确需继续建床治疗的,须重新办理登记手续,但每一自然年度累计不超过180天。

“为了将‘家庭病床’服务宣传到位,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对各社区符合要求并有需求的对象进行摸底排查,对符合要求的居民进行入户宣传讲解,在线上的社区网格群进行同步宣传,让居民进一步了解‘家庭病床’。”李蓉称,中心将“家庭病床”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特色服务项目内容,通过“家庭病床”服务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提高签约居民对签约的认同感、满意度。这种新型的医疗护理模式,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能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为患者的疾病恢复、预防及日常保健提供最有力的帮助与支持。

依托医联体平台

让双向转诊真正“转”起来

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互为医联体单位,双向转诊是医联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居民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前提保证。

“自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建立以来,大多收治的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晚期行动困难患者,这类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大,潜在医疗风险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强有力的双向转诊机制和绿色通道作为保障。”李蓉介绍,中心与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了双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对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疑难重症的患者,中心及时转入医联体上级医院;一旦患者病情稳定,能及时转回,建立“家庭病床”继续治疗,让双向转诊真正“转”起来,真正实现了“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

目前,该中心已设置了4张“家庭病床”,分别由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日常的巡诊、病历书写等工作。通过和家庭医生、护士的交流,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病床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经济、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家庭病床”的成功离不开区医疗保障局及区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

李蓉表示,随着“家庭病床”服务的不断完善,中心将不断探索,完善流程,让更多的辖区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家庭病床”服务,实现“病床设在家,服务送上门”,真正成为辖区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本报记者 杨雪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开放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