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学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
南岸区学府大道既是重庆工商大学、110中学、巴蜀实验小学以及重庆康达医院、华商酒店等学校、医院、居民区的重要交通纽带,又是连接江南大道、四公里立交、海峡路和渝南大道的城市主干道,全长3.6公里,双向6车道,跨境交通与区域交通叠加效应突出,通勤通学交通特点明显,日均车流量达到9.2万辆,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问题突显。
今年2月,南岸区启动了学府大道缓堵促畅攻坚战,通过一系列“微改造”,以小切口推动了大治理,4月14日,改造全部完成。
32天,从常态堵车到畅通无阻的“丝滑转场”,南岸做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学府大道的治堵历程。
困 局
清晨7点的学府大道,曾是一个无声的“战场”。跨境通勤车流与区域交通在此交汇,日均9.2万辆的流量中,11条公交线路如同搁浅的巨鲸——特别是招商交科院路口,4条公交线的大型车辆还要在此艰难调头,车尾横扫三个车道,后方车辆在一轮又一轮的交通信号灯等待中停滞不前。
“这就像在血管分叉处塞了颗定时炸弹。”南岸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刘佳奇告诉记者:招商交科院T型路口先天畸形,仅设1条调头车道和1条左转调头共用车道,周边城市功能型区域密集,人行横道穿插在车流之中,行人过街如同穿越火线。数据显示,学府大道沿线车流量早高峰(7时-9时)约8000辆,晚高峰(17时-19时)约8800辆,通行时间最长达1小时以上,相当于南岸区回龙湾到四公里立交直接变成露天停车场。
更隐秘的危机藏在道路基因里——3.5米的标准车道宽度,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腹地已成奢侈。刘佳奇在路边翻出规划图:“近些年,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仍在不断攀升,当年设计时,远远没想到这条路的跨境流量能到现在这种体量和规模。”
破 局
四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学府大道的第一缕阳光刚掠过轻轨桥墩,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就注意到了变化:出城方向的车队不再像过去那样堵成“贪吃蛇”,四辆轿车正沿着桥洞下新施划的导流线鱼贯调头,LED屏上的动画箭头正循环演示着“串联调头”的轨迹——这场始于3.5米车道的“微手术”,让这条城市动脉重焕生机。
怎么做到的?改造团队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径:不是拓宽道路,而是让车道“瘦身”,把标准车道从3.5米缩到3米。
“这0.5米是安全红线,也是破局关键。”在招商交科院路口的施工现场,刘佳奇蹲在地上比划着车道标线:通过压缩车道宽度,我们硬是在原有路幅中“撕”出了新车道,乍看只是个别车道“瘦身”半米,但直行车道、调头车道数都在增加,连公交车都有了自己专属的调头专用车道。
这场看似“克扣”的空间重组,实则是精密的城市算术:改造车行道中央隔离绿化带37米,改造人行道绿化花池28平方米,完成线管铺设160米,释放出的空间新增3处调头开口;实施路口渠化,将进城方向公交站旁的网格区域转化为新增车道,让“闲置边角料”变身通行主动脉;完善行人过街系统,实现人车分离,将学府大道人行横道迁移至轻轨桥墩旁,在招商交科院支路口增设行人专用信号灯,同步机动车信号相位,行人过街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减少行人与转向、调头车辆交织。
最令人称奇的是“复合型转向”设计:最左侧两车道实现了四车串联调头,公交车辆则被引导至右侧专用调头区,彻底终结了过去公交车与社会车辆在路口“抢道共舞”的乱象,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增设多车“串联调头”LED交通组织动画演示设备,引导车辆快速有序实施多车调头,实时动态优化沿线信号灯配时,平衡交通流量。“就像给不同车型定制了专属通道,大型公交不再堵住‘咽喉’,小型车也能流畅通过。”刘佳奇解释道。
新 局
改造后的近30天,一组数据揭开新图景:出城方向调头效率提升30%,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高峰时段拥堵时长减少30分钟,车流排队长度缩短400米。谈及这次改造的成效,周边居民脸上都带着笑容。
成效可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车道“瘦身”可以缓解拥堵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车流量巨大的路口实行“瘦身”会不会增加道路安全隐患?学府大道缓堵促畅举措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及可推广性?
改造完成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李淑庆也在实时关注改造成效,在手机地图上实时观测路口通行效率,手中的笔记本画满了交通流向图,他从专业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一般城市行车道的极限宽度在2.8米至3.5米,重庆特殊的地貌决定了城市道路的有限性,车道‘瘦身’的根本是在有限范围内扩充车道数量,分流交通压力,而路口缩窄的车道,也会让驾驶者自觉减缓速度,这恰恰和交通规则是相互匹配的,可以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学府大道用‘微改造’有效提升了城市服务质量,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这场治理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了“扩路必拆房”的传统思维。李淑庆表示:“3.5米到3米的调整,本质是城市治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变。当我们学会在现有空间里做精细文章,就能找到交通效率与民生温度的平衡点。”
在毫米之间见真章,于细微之处见民生。如今的学府大道,每一米车道都在诉说着这样的理念:最好的治堵方案,不是拓宽道路的宽度,而是拓宽治理的维度。
记者手记
在治理的窄巷里寻找出路
五月的山城骄阳初灼,当我再次踏入学府大道的车流之中,沥青路面蒸腾的热气与穿梭的车灯交织,让这场关于城市交通治理的探访更显沉甸甸的质感。在持续观察路口渠化改造、信号灯配时优化等“微手术”带来的即时变化后,那些在探访中反复圈画的问号愈发清晰——当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交通治堵究竟该如何突破“头痛医头”的困局?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李淑庆教授展开深入对话,他对这些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重庆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深刻洞察。他说,当城市骨架基本成型,动辄拆房拓路的“大开大合”已难以为继。特殊的地貌决定了重庆的城市道路改造空间十分有限,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现实,倒逼治理者必须走向精细化。学府大道的实践恰是典型:通过一系列微措施,让这个堵点通行效率大幅度提升,印证了“精准滴灌”胜过“大水漫灌”的治理哲学。
但李淑庆教授的话锋随即转向更深层的思考:当智能交通系统将路口通行效率推向极值,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速正在绘制一条陡峭的压力曲线。微改造解决的是“血管拥堵”,但如果血液总量持续激增,终会突破血管承载极限。
所以,城市治理需要标本兼治。交通设施的优化可能吸引更多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此时微改造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若机动车数量持续突破阈值,路口通行能力终将达到极限。真正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治理,必须牢牢把握公共交通与绿色交通的发展机遇,通过提升其便利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实现从“治堵”到“疏源”的综合治理,方能筑牢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