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的涵养和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明乡风建设,移风易俗是关键。开展移风易俗是一项培育文明乡风的社会改革。近年来,迎龙镇北斗村认真贯彻全市、全区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积极引导群众杜绝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树立一个个典型模范带动村民见贤思齐,举办一场场民间宣讲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奏响南岸乡风文明建设的“好声音”。
理论宣讲推动村民思想“焕新”
要让村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就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帮他们摆脱陈规陋习,学习先进思想。依托北斗农民管乐宣讲队,北斗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精神文明宣讲主阵地,有力结合迎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合一机制,充分发挥本村特色,打造“三会五优”文化品牌。今年以来,北斗村以管乐、快板、相声、宣讲等形式,开展田园音乐会6场,惠及村民群众900余人次;围绕移风易俗、文明故事、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展文明故事会4场,惠及群众110余人次。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大坝、院坝、田间地头等场所,都成了北斗村宣讲党的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阵地”。在一场场表演、一次次宣讲中,村民们也不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将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使其成为思想行动的指南。
北斗村还利用好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广大党员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学习,同时用好村民代表大会,为村民开展政策解读、重点工作宣传等,宣传宣讲移风易俗内容,提升村民意识,让移风易俗风尚蔚然成风。
此外,北斗村还开展久久家风会3场,为数十名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活动遵循“干部讲政策、寿星讲感恩、晚辈讲孝敬”的原则,村干部与村民共度难忘时光。“这样的形式不但巩固了干群关系,还能有效杜绝农村传统的大操大办习俗,可谓一举两得。”参加了生日会的村干部们这样说。
良好社会风气带动文明风尚
为更好推动“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北斗村多处LED显示屏都常态化播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更好让村民耳濡目染,感受文明新风的意义。与此同时,村社干部也下社入户,通过走访形式,在问询村民各方面需求的同时,宣传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提升环境卫生等内容。
除北斗农民管乐宣讲队外,迎龙镇长期联动辖区有关单位,开展形式丰富的惠民活动,让村民感受到文明新风新貌。今年以来,北斗村结对迎龙镇卫生院,开展爱心义诊、健康讲座等健康文化活动6场次,惠及群众约590人次。北斗村还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组织村民读好书,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让好书常伴,传播先进思想和技术。
今年4月,民盟南岸区委会带来的一场“新时代·新农人直播带货专题培训”,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让参加活动的30余位村民收获新知。该活动的举办地,正是北斗村同心实践基地。北斗村同心实践基地由民盟南岸区委会和迎龙镇党委共建,以“城乡融合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严格按照“党派所能、镇村所需、群众所盼”的要求,全力实现“弘扬时代新风”的主题。该基地开展了“民盟专家讲堂”7场,涵盖中医养生、法律知识、新媒体制作等方面内容,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更多技能,适应时代需求。
先进典型培育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在培育先进典型方面,北斗村也不遗余力。北斗村获评“新时代乡贤”的何建、吴鸿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干事创业,成了北斗村致富带头人,并亲手教授村民理念与技术,带动村民致富,增加在村就业岗位。此外,在“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中,陶德华、徐淑碧两户脱颖而出,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乐于助人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成为解决家庭纠纷的“和事佬”、邻居身边的好帮手、维系村民关系的“好纽带”。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北斗村还培养了一批有德有为的村干部,不但在本村大展身手,还把先进经验带进迎龙镇其他村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骨干。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杨孝刚,2004年上任,已扎根基层二十年。北斗村创办起“书记工作室”,杨孝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他的帮助培养下,多名“本土人才”在迎龙镇各村居发热发光。龙顶村村委会副主任、综服专干林凤,2014至2018年在北斗村负责计生、管乐队、人大、“北斗锄禾”园区管理等工作,如今成为“龙顶摘香”农业产业园的管理骨干,让龙顶果蔬飘香。清油洞村党支部书记杨凯鑫曾任北斗村经管站长,如今是清油洞村党支部书记、乡村振兴带头人,打造出的“清油土货”品牌闻名遐迩。又如双谷村党支部书记张强、武堂村党支部书记雷泽东二人,都是从“青年成长计划”中培养出来的村干部,如今也在各自负责领域大显身手。
“这些在文明新风中成长的党的干部,通过自身的工作,在推动全镇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无形中将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带到各处,对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良好助推作用。”迎龙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