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盾构掘进突破千米大关。 首席记者 郭旭 摄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郭旭)3月22日,渝湘高铁重黔段重庆长江隧道“长江号”盾构机掘进达到500环,胜利突破1000米大关,盾构段累计完成26%。自2月18日节后复工以来,中铁十四局项目建设团队持续优化“人机料法环”,全力保障盾构机以平均每天4至5环的速度快速平稳掘进,为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始穿越长江施工全力冲刺。
重庆长江隧道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南岸区境内,是第一条穿越长江的高铁盾构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隧道全长11942米,其中盾构段长3845米,采用一台开挖直径12.66米、重3500吨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为单洞双线。这也是国内第一条完全在山体洞室内进行起吊、组装、始发、掘进、接收并拆解的盾构隧道。
该工程整体呈现穿越“山、城、江、水”的复杂特点,盾构段所处地质结构复杂,长距离穿越不良地质,多次穿越岩溶富水段,下穿126栋建筑物、7次穿越运营地铁轨道线,沉降要求极高;穿越长江主航道时,常年水深42米,最小覆岩厚度仅10米,最大水压达9.3巴(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上承受9.3公斤的压力),难度及风险极大。
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副经理吴君才介绍,作为盾构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负责人,盾构掘进的每一米对于他来说都如履薄冰,最难的是在始发试掘进的时候,各岗位人员和机械设备还未磨合到位,推进速度较慢。
“地质条件复杂,也是制约掘进速度的因素之一。”该项目总工杨帆介绍,隧道洞身大部分位于侏罗系泥岩夹砂岩地层,盾构施工需长距离在岩层中掘进。盾构始发阶段掘进地质为砂岩夹页岩,地质勘探显示强度是30多兆帕,掘进过程中,刀具磨损严重,平均推进30环就要进行刀具更换。通过进仓对地层取芯试验,发现岩石强度高达60到70兆帕,且岩石石英含量高达45%,严重影响掘进效率。
现场掘进过程中,项目团队加强技术创新,凭借多年穿越江河湖海城大盾构隧道施工经验和技术积累,一边施工、一边进行高耐磨刀具研发,为滚刀增加耐磨层、增大合金块,优化合金型号,提高刀具耐磨能力,减少刀具更换频率。改良后的盾构刀具使用寿命提高两倍,掘进工效从一天两环增加到一天五环。
“通过1000米的掘进施工生产,项目人、材、机之间的配合变得更加契合。项目团队针对盾构机在不同地层中掘进参数进行详细统计、分析总结,为后续穿越长江积累施工实践经验,全力确保明年长江隧道盾构段实现贯通。”杨帆表示。
据了解,渝湘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近800公里,其中,新建重庆至黔江段,正线全长269.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从重庆站引出,向东经渝中、南岸、巴南、南川和武隆5个区、彭水县,止于黔江区,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西城市群间高速客运交流的通道。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