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福正在整理面摊。
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就业超市,工作人员正在教授居民非遗手工编织技术。
中一路社区书记陈虹(右)正在夜市为商贩宣传医保政策。
夜市上,商贩正在整理水果。
城南家园公租房小
一把椅,一张桌,一盏照明灯,摆放整齐的面条、米粉待君挑选。
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八组团的夜市里,李啟福的33号摊位自2017年起就没有缺过席。对于一个尿毒症患者,眼前这个不足一平方的摊位是他唯一的谋生渠道,“亏得有这个面摊,才让我的生命有了继续的可能。”
十万人的公租房小区藏着世间百态,世间百态离不开一个“钱”字。
“有了钱,生活就有了保障,日子才不慌张。”李啟福说出一句大实话。这句大实话也是多少公租房居民心中的话。为了这句话,服务城南家园的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工作人员绞尽脑汁、跑断了腿,针对不同人群,把一个个“饭碗”稳稳放进公租房居民们手中,帮助他们兜牢幸福底线。
“没有这个摊,就没有我”
下午3点45分,距离城南家园夜市的高峰来临还有近3个小时,李啟福已经支好了自己的面摊,坐在躺椅上等待客人。
他每周一三五上午都要去南坪进行血液透析,但经过一上午的治疗,李啟福手臂上高耸的青色鼓包和憔悴的面容,仍然显示出他的疲惫。
“但不出摊不行呀!”李啟福的语气带着坚定,“现在我就指着这个面摊的收入。冬天每月能赚近3000元,夏天生意差点,但也有近2000元的收入。”
除去各种开销,李啟福每月光是血液透析的费用超过1000元。离异的他还和高三的儿子住在一起,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没有这个摊就没有我的现在。”从下午3点半出摊至晚上9点,李啟福真诚对待每位客人,摆摊近七年,有了不少回头客,收入也越来越稳定。
收入稳定决定了生活稳定。李啟福的稳定生活离不开社区的关注和关心。在中一路社区,工作人员会定期联系走访失业和就业困难的援助对象,为重点群体量身定做就业援助方案。“夜市创业空间”(即城南家园八组团夜市)的孵化就是其中一个。
七年前,了解到李啟福的情况,社区主动找上门,帮他出主意,“到夜市去做点小生意吧,只要肯出摊,多少都能挣点。”如今,夜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火,尽管病痛缠身,但李啟福每天有着固定的收入,吃喝不愁。中一路社区党委书记陈虹介绍,现在夜市共有193个摊位,帮扶了600余名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其中有20余名困难群众不收摊位费,李啟福正是其中之一。
“赚钱、顾家,我都要”
困难群众固然有,但在城南家园公租房里占比却不大。
实际上,公租房小区里日常赋闲在家的,更多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属们。而这些居民,脑里想得最多的,也是怎么挣点“外快”,给家里补贴家用。
没有很强的技术,没有很高的学历,甚至年龄还有点超标,这样的条件大多只能应聘城南家园小区附近餐饮店的服务员或洗碗工。“但我们还要做家务,操持家里事,工作时间不能太久,更不能固定。”家住八组团的段吉芳今年60岁,从农村来到城南家园小区,想寻一个工作,但又“丢”不开家。
“那就‘鱼’和‘熊掌’都要。”在社区就业超市里,灵活就业带头人王艳把段吉芳招入麾下,带她走上为企业零件外加工的路。
“你看,把红蓝黑三根线穿入线管,再绕上五周,然后搭配上塑件,像我这种手脚麻利的,几分钟就能做1个。一天做600个,一个1角3分,你帮我算算我一个月大概能挣多少钱。”段吉芳一边绕着空调线组磁环,一边打趣地说,“这是一个熟练工种,上手快上手也简单,没什么难度。”
除了难度低,这份工作还很自由。王艳坦言,除了在社区办公室楼上统一地点做工,做得熟练的居民如果家里有急事需要回家,还能把配件带回家去,“我们只看质量,只要质量过关,在哪里做都不是问题。”
“我们当然知道,给企业零件外加工的居民流动性比较大,不过城南家园人口基数大,就算流动性大,也能始终帮助上百名居民就地就业增收。”陈虹表示,给企业零件外加工是最容易上手的活儿,“我们想让居民们深深地体会到,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你勤快肯做事。”
“有了技术,就打开了赚钱的‘门’”
和没技术的企业零件外加工相比,城南家园里有一群居民靠技术吃饭。
非遗手工编织的祈福手绳是不少群众喜爱的配饰。“需求量大,会编的人少,这不正是商机吗?”于是,中一路社区与异洲社会发展中心、峰翎培训等培训机构达成合作,结合居民培训需求,就近开设“点单式”公益培训班。当期祈福手绳技术培训就吸引了不少人。
郑玲是参加异洲社会发展中心培训的头几批公租房居民,现在的她已是小区里祈福手绳编织的技术带头人。
“现在小区里从事这项工作的,大多都是宝妈。”郑玲直言不讳,“这项技术活儿,不仅要懂得编织的技术,更重要是眼睛能看得清,手指要灵活。”在中一路社区的邻里工坊,编织架前,三四个线团不停旋转,郑玲的手指在八股线中飞快穿梭。不一会儿,一根精致的手绳便露出了雏形。
在郑玲的带领下,小区宝妈余燕加入编织手绳的队伍也快小半年了。“其实我们工作的时间很少,每周工作五天,只有等孩子去上幼儿园了回家收拾好了,再从中午干到下午接娃时间。”余燕算了算,“一天顶多干5个小时。”但余燕每月光靠编织祈福手绳,就能收入2000多元,“这确实比上班灵活多了。”在余燕看来,掌握了一门技术就是打开了一扇赚钱的大门,“等孩子再大些,我再钻钻精,再勤快点,收入4000不是问题。”
记者手记
就业要搞清
“为什么就?”
“怎么就?”
采访期间,恰逢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毕业生听闻今年就业人数激增,便选择继续“窝”在象牙塔。加之失业宝妈、农民工、因贫因病的就业困难人员,今年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但就业到底难在哪里?是没有岗,还是没法就?就业是遇到了就上,没遇到就躺,有困难就躲,不喜欢就走吗?显然不是,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要让就业不再“妖魔化”,就务必要围绕“为什么就?”“怎么就?”做文章,打通就业的“任督二脉”,突出就业的重要性,让群众清醒地理解就业的意义,并且能在社会帮助下找到就业的乐趣。
一方面,为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比如,社区可以聚集辖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群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其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怀。另一方面,要将失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根据共性进行分门别类,与辖区资源进行精准对接。最后,要始终贯彻“授人以渔”的理念,引入培训机构,根据失业人群兴趣所在,传授手上技术,让他们端上“技术铁饭碗”。
本版文/记者 陈思易
图/首席记者 郭旭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