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其他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1083277707523/2021-00023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商贸、海关、旅游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南岸区商务委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16-07-11
  • [ 发布日期 ]
  • 2021-09-15
南岸区商务局关于印发《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09-15 09:4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9-15 09:47
字号:
分享:

南岸区商务局关于印发《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经济板块管委会(办公室),经开区各部门:
《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岸区商务局 
                            2016年7月11日




  
   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4
(一)“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总体情况 4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4
2.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6
3.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6
4.开放环境不断优化 7
5.载体建设再上台阶 7
(二)存在的问题 8
(三)“十三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三、“十三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15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15
1.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 16
2.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16
3.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17
4.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 18
5.不断扩大进口规模 19
6.多形式多途径开拓国际市场 19
(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20
1.拓宽招商引资领域 20
2.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 20
3.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21
(三)调整产业发展策略,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22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22
2.加快建设手机出口基地 22
3.促进产能合作“走出去” 23
4.打造重庆迎龙“药谷” 24
5.着力发展新兴产业 24
(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5
1.先行先试内陆自贸区 25
2.充分发挥经开区的开放优势 26
3.加快推进总部基地建设 26
4.加强对外开放的基础建设 27
5.推进开放平台转型升级 28
(五)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发展新型服务贸易 28
1.提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28
2.积极推进保税商品展示交易 29
3.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产业 30
4.促进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 31
5.加快建成运营保税物流中心 32
6.积极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 33
(六)把握中新政府间合作机遇,促进创新型服务业发展 33
1.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 33
2.推动电子信息建设 34
3.加强现代交通物流建设 34
4.推进现代服务业(含房地产业)发展 34
(七)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35
1.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35
2.强化产业集聚区招商 35
3.强化重点项目招商 36
四、完善保障体系 37
(一)构建政策长效机制 37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38
(三)构建开放环境体系 38
(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39
(五)建立监督考核体系 40



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南岸区大力建设“宜居创新区、江南增长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南岸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现从开放大区向开放强区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南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要求,结合南岸区未来五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总体情况
“十二五”时期,南岸区按照区委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把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了全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的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市的比重稳中有升,开放型经济对全区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127.6亿元,年均增长约13.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新批外资企业45家,全区外资企业已达到280余家,投资领域涉及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投资来源主要有美国、台湾、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工业项目利用外资占比达到30%;金融、贸易、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30%,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见表1)。其主要特点是:超四成项目投资金额过亿元,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强,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入驻;超过八成的项目已完成工商注册,八成以上注册项目已投产运营,项目履约较好;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项目数量最多,商贸流通领域项目投资占比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以CBD总部项目建设为核心的总部基地聚集带动作用日渐显现。
表1   南岸区十二五期间利用内外资情况
年份 利用内资
(亿元) 同比 利用外资
(万美元) 同比
2011 207.12 40% 47729 -6%
2012 250.65 21% 38606 -19%
2013 202.83 -19% 43748 13%
2014 225.60 11% 37432 -14%
2015 260.48 15% 31670 -15%
2.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十二五”时期,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改研发、组织会展、定点融资等方式,使外贸进出口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76亿美元,年均增长40.4%,比预期目标增长152%(改为:超过预期目标52%),外贸进出口主城排位从第八位提升至第四位。2015年,手机及产业链平台公司进出口额占到全区进出口总额的60%,成为我区外贸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截至2015年底,外贸企业已达到200多家,每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7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增长点,以机电、医药化工、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香港、美国、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英国、俄罗斯、巴西等,主要出口产品有手机、平板电脑、钢铁制门窗、服装、玻璃容器、化工原料、机动车零件、机电产品等。进口国家和地区超过40余家,主要进口来源地是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地区、泰国、美国、德国等(见表2)。
表2. 南岸区十二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情况
年份 外贸进出口
(万美元) 同比(%)
2011 115349 124%
2012 97155 -16%
2013 74899 -23%
2014 138436 85%
2015 337490 144%
3.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十二五”时期,我区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取得积极效果。如朝天门国际商贸城、重庆再生资源交易中心、重庆电商产业园、国信通移动终端基地等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在我区落地。仅2014年,在26个重点招商项目中除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外,其余25个项目全部完成投资建设进度。其中弹子石CBD总部经济拓展区D4-1地块项目、重庆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12个招商项目已签订协议,并加快实施;移动通信终端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等4个项目已有一批企业入驻;总部经济招商项目已成功引进重庆交运集团汽车租赁公司等14个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入驻,有力地带动了南岸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开放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时期,按照有利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各项审批时限大幅缩减。其中,外资审批由3个月缩减到10个工作日,对外贸易进出口备案审批由13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极大地提升了我区对外开放形象。按照有利于主动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为外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2012年经国家海关总署同意,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正式迁至南岸,为区内电子信息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进出口企业等提供配套服务。位于南岸区的开发区海关成立17年多来,始终以重庆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切实改进海关监管和服务,加强对重点外资企业的跟踪服务,主动为主城南部周边产业提供物流、仓储及报关等服务,缩短了企业出口退税周期,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简化进出口货物退换手续等多种服务功能。切实帮助企业减负增效,着力推动贸易便利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性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5.载体建设再上台阶
金融、贸易、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逐步改变了过去主要依赖房地产行业投资的状况。“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开放载体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茶园新区、南岸商圈等平台功能日趋完善;重庆手机出口基地、弹子石CBD总部经济聚集区、南坪西部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滨路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及南山生态带、主城中央生态公园等载体平台等进一步提档升级。弹子石CBD总部经济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已吸引重庆出版传媒集团、重庆能投集团、重庆中讯集团等企业入驻,进一步壮大了南岸区总部经济的实力。
6.开放意识不断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把南岸自身发展放到全市总体发展的坐标中,把区域经济的发展放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根据南岸区位优势和自身工业基础条件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新的开放思路。区委区政府还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形成了导向明确、内容完善、操作性强、富有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政策体系。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探索出了一条基本符合我区特点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积极培育、打造、提升服务品牌,努力把“改善环境,搞好服务”作为我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目标。2011-2014年,连续四年获得重庆市政府和市外经贸委的表彰。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环境承载能力与发展需求能力有差距。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趋紧,尤其是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等矛盾日益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依然突出。二是一般贸易“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有差距。“十二五”时期,“走出去”战略效果明显, “引进来”战略却明显乏力,进口来源国仅占“走出去”的四分之一。三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有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比为2:1,仍然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传统模式。四是进出口贸易之间有差距。进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出口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出口产品创新能力偏弱,外贸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
2.引资质量有待提高。从产业上看,在引进的外资中,房地产业引进外资比重偏大,工业项目、资金密集型外资项目等引进力度还不够。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市场主体对软硬件等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在短期内还没办法完全满足,实际引进来的项目尚未达到向高附加值两端延伸的要求。
3.产业布局有待调整。“十二五”时期,我区在做大做强房地产、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旅游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手机、物联网、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地域分布、产业基础、投入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重传统轻新兴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工作中还存在抓传统产业顺手,抓新兴产业畏难的现象,造成我区至今尚未形成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平面与立体等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十三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角度分析,“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出现积极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和资本重组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将可能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贸易将成为贸易发展的新引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尽管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和许多不可预测因素,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处在国家向西开放与沿江开放的结合点上,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为长江上游、内陆地区提供较强国际商务服务的能力。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重庆已经打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基础,已然成为国家向东向西向南三向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向西开放连接中亚、中东欧国家;通过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向西南开放;通过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进入太平洋。形成了三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开放口岸、三大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内陆开放平台。
南岸区坐拥重庆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辖区内的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总体目标,并力争十年把经开区建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先导示范区、高端产业区和临港生态区,并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助重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我区在发展以手机、物联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上取得了突破,目前已形成集群优势和产业特色,成为全市四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十二五”期间,作为重庆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庆经开区重回我区,对南岸区开放型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开放高地平台功能逐步彰显。重庆海关入驻经开区,重庆检验检疫局设立经开区办事处,获批建设重庆主城区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成功引入微软全球服务交付中心等,这些都为南岸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挑战角度分析,我们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比较脆弱,尤其是欧债危机的蔓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同时,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区域发展竞争加剧,对市场和生产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从内部因素看,我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扩大开放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还不够,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要求相比,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紧紧围绕“产业强区、服务兴区”战略,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坚持四外并举,特色发展,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领域,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外经贸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努力构筑内外对接、互联互通、有进有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南岸区打造成我市主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努力实现我区从开放大区向开放强区转变,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核心区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开放效益。不断优化产业链,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形成规模优势。切实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带动力强、产出能力高、生产周期稳定的税源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产业发展单位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贡献最大,充分体现核心城区综合竞争力。   
2.坚持内外并举,拓宽开放领域。牢固树立大开放理念,坚持外资与内资并重、引资与引智并举,立足南岸、服务全市,对接海内外,充分整合区内资源,大力引进域外要素,真正把开放优势转化为结构转型优势和产业提升优势,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3.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把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作为核心来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外部向内外并重转变,由单一注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南岸特色、体现南岸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4.深化区域合作,增强开放实效。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宗旨,以在南岸的外向型企业和央企为抓手,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产业对接,推动与周边市县的经济合作,增进与内陆城市的经常性交流,实现与重点区域的联合互动,努力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项目共建的开放协作新格局。
5.立足功能定位,发展重点产业。坚持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三种集群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做大做强。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围绕“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打造江南开放型经济强区”的总目标,到2020年,两大都市功能充分显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和政策制度环境,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的辐射性、示范性、带动性进一步提升。建设和完善全市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创建服务贸易示范区,在实际利用外资、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及来区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努力把我区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强区。
1.利用外资内资取得成效。“十三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25亿美元,服务业项目、鼓励类项目、大项目比重增加,其中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区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均超过50%。外资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的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均占全区总数的90%。
实际利用内资累计15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300亿,2016-2020每年目标分别为260亿、280亿、300亿、320亿、340亿,年均增长7%;现代服务业项目占引进企业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每年引进总部经济项目10个以上,每年引进内外资鼓励类优质项目50个以上。
2.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十三五”时期,外贸进出口累计实现25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出口手机达到3亿台以上,出口产品从手机逐步向平板电脑、车载终端、智能空调等物联网相关产品拓展,出口总额达到125亿美元以上。进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一般贸易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外贸主体队伍不断扩大。五年争取建成年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市级重点产品出口基地1个,培育进出口规模超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5家,超1亿美元的重点骨干企业10家,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0家。
3.对外合作有所突破。“十三五”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亿美元,加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外经主体不断壮大,境外营销网点形成一定规模。
4.服务贸易取得进展。在跨境电子商务、总部贸易、创新性金融、保税商品贸易以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开拓,积极发展。到2020年,全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服务外包总业务额、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年均增长按照市级规划分解指标逐年增长。

表3  南岸区“十三五”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规划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
(亿美元) 服务贸易
(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
(万美元)
2016年 260 5 40 3 2000
2020年 340 5 70 7 2000
 年均增长 7% - 12 20% -
 累计数额 1500 25 250 25 10000

三、“十三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适应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机遇,围绕把我区建成为“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打造江南开放型经济强区”的总体目标要求,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积极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构建新型的外贸促进体系,大力优化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推动外贸向内外需协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转变。
1.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以南岸区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把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作为我区外贸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加快推进手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南岸中国西部手机之都。全面提升“重庆造”移动终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促进手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手机外贸出口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南岸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市外大型贸易公司和外贸总部企业,积极引导优质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以引进促规模,以培育促增量。实施五年企业总部引进计划,加快引进一批大型外贸总部企业,积极引导国际货代企业向现代贸易物流企业转型;通过打造盛汇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亿象城等项目,吸引和支持进出口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和管理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外贸主体,提升外贸重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专业型外贸企业,按照外贸业务专业分工和产品专营特点,支持在我区设立研发、会展、金融、营销、物流、认证等专业型企业和机构,发展特色产品专营业务,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外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2.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继续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引导出口企业以重数量价格为主向以重质量、品牌、服务为主转变,不断提高我区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加快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外贸产品研发,扩大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品出口,提升区域和企业出口竞争力。利用会展、电子商务等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渝新欧”大通道拓展出口产品市场。在巩固和做强传统市场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鼓励政策进入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不断开拓俄罗斯、中东、东盟、南美等市场,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支持企业自主培育品牌和创建出口名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认证、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品牌推广,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知名品牌,鼓励以出口为龙头培育区域品牌,推动外贸产品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一般贸易,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2016年,实现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占全区外贸总额的50%以上,到2020年占全区外贸总额的60%以上,并将出口产品从手机拓展至车载终端、智能空调等物联网相关产品领域,推动南岸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3.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按照“责任制、线路图、时间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公共型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的建设和运营。协调各部门工作对接,支持海关强化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手续办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验收投入使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升级成为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开展市场调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入驻项目及企业,确保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做好基地企业保税加工、仓储物流等业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口岸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内海关与检验检疫局、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监管场所经营者、相关部门和政府机构间的互连互通,积极争取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试点改革在区内推行,有效提升通关效率。配合关、检合作与口岸协作,完善外贸主体通过单一的平台完成贸易进出口关检与税务业务的“单一窗口”建设,优化通关监管执法流程,实现并联执法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配合关检贸在全区内实行货物通关“一次申报、分步处置”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试点。加强对企业通关一体化的政策宣传和有效利用,积极协调解决外贸企业在通关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渝新欧班列扩展业务,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4.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按照我区功能调整布局,逐步将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一步向转口贸易拓展,合理规划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例,逐步解决在地域分布、产业基础、投入力度等方面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矛盾。支持出口企业对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和引导出口企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实施加工贸易产业链深化工程,围绕通讯设备、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出口,培育手机产业链,引导智能手机外贸进出口的上档升级和加速放量。进一步延伸和优化现有产业链,突出规模型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其对本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加工贸易从分散式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使加工贸易增值率逐年递增。要充分利用东港、寸滩水港、“渝新欧”等口岸平台,培育一批专门从事转口贸易的企业,使转口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十三五”时期,力争我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比达到1.5:1,逐步改变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
5.不断扩大进口规模。加快国内外营销网点建设,构建内外一体化营销网络,减少贸易中间环节,不断增强外贸产品直销能力,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引导重点外贸企业在国内外建立促销机构、贸易代理处和品牌专卖店,使大批产品进入境内外自主批发和零售渠道。扩大进口规模,依托大宗商品服务平台,发挥外贸政策杠杆作用,鼓励骨干企业做大进口贸易,鼓励进口与区域产业相关联的零部件、先进设备和专利、技术许可等软技术,培育大宗货物交易市场,力争到2020年进口额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较“十二五”提高5个百分点。
6.多形式多途径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会展、电商、境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易会、展销会,重点组织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和国外各种专业展会。立足我区电子信息、通机、轻纺等产业优势,充分挖掘本地市场,做大做强会展业。充分利用我区会展环境优势,重点筹办好每年的各种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贸易展销会、商品博览会和投资洽谈会等,努力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的会展经济格局。组织实施“渝贸通”项目,帮助外贸企业扩展进出口业务,本着服务“零”收费,经营低收费的原则,支持重庆“渝贸通”外贸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争取有进出口实绩的80家企业以上企业上线,为我区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全业务流程服务,重点提供供应链融资、垫出口退税、出具进口关税保函、代办报关、报检、出口退税等综合服务。
(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在金融方面着力提高外资并购、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合资嫁接、发行境外债券、股票、境外优惠贷款等非绿地利用外资方式的比重。坚持把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作为产业招商重点,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展开“一对一”式的上门招商活动。锁定近邻资本市场,深挖港、澳、台、日、韩等传统主要投资来源地。积极拓展欧盟、北美等国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商促进机制,加强对重要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分类管理与动态监控,通过强化市区联动与部门联动,在政策支持、资源统筹、配套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拓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式,积极引导外资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注重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的合理搭配,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依托智能装备、移动终端等产业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的发展载体,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注册资本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及其它中小型科技项目,推进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加快建立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补充,总部经济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升级南坪商圈、茶园商业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弹子石示范区、南滨路休闲商务区等传统区域,积极培育新兴商贸服务业态,形成现代商贸服务格局。以南部区域物流为重点,围绕口岸、制造业和都市配送三大物流重点领域,发展面向南部地区的区域市场。依托中央商务区弹子石示范区、南坪商圈、南滨路,积极引进培育楼宇企业。加快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以信息技术和制造能力融合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理念的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将总部经济招商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引进一批符合南岸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区功能定位的综合型、职能型总部企业,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能级和效益。重点引入和发展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中介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拓展租赁业、金融业、地产业等在外商投资方面的占比。与重庆主城各区错位发展,在已入驻的重庆出版传媒集团、重庆能投集团、重庆中讯集团等企业总部的基础上,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采购配送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及其他共享服务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机构,继续强化以CBD总部经济区为核心的总部基地聚集带动作用,至“十三五”末,争取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50%。
3.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和对接国内外商业银行向基地企业开展信贷业务,积极拓展股权融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业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有订单、有效益的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利用外资水平。促进利用外资带动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对列入鼓励进口目录的产品和技术,按照重庆进口扶持政策的相关内容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外资对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三)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比例和时空分布,逐步解决在地域分布、产业基础、投入力度等方面存在的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等矛盾和问题。大力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检测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支持出口型企业对涉及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研发,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延伸和优化现有产业链,突出规模型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加速发展,不断增强其对本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加工贸易从分散式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提升加工贸易的档次,加工贸易增值率争取逐年递增。
2.加快建设手机出口基地。高质量策划包装一批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系统电子信息出口产品,充分整合市区资源,以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手机及其供应链企业为重点,以经开区为基地核心区,从物流畅通、通关便利、金融服务、载体建设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推动重庆手机出口基地建设。按照《南岸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庆手机出口基地工作方案》的总体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及组织分工、促进保障措施的贯彻实施。加快保税物流贸易与加工贸易融合,全面对接南岸沿江周边区域国际航运港口码头建设,依托南岸经开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商贸物流中心等集聚优势,探索建立物流仓储基地,积极引入境内外大型商贸流通集团,加快推动保税物流贸易从服务于本土加工贸易向服务全市转变,从服务加工贸易为主向发展转口贸易并重转变。依托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东港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保税加工散养模式的优势,积极发展手机加工贸易,重点开展进料加工与协作生产。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在增强基地加工贸易配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企业从委托加工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自主品牌制造一体化转型。到2020年,争取出口手机达到3亿台以上,其中本地生产手机出口1.5亿台,智能手机占比超过80%,出口产品从手机逐步向平板电脑、车载终端、智能空调等物联网相关产品拓展。海外市场覆盖由新兴市场逐步向香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市场话语权显著增强,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西部主要的手机出口基地。
3.促进产能合作“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走出去”,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格局,使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扩大与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合作,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以民营企业尤其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型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赴境外投资,推动外派劳务、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取得突破。推动辖区内富裕产能、先进装备制造和成套设备的企业以承包方式“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并购境外先进技术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平台,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补充的境外产业投资布局,促进我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相互融合与促进。鼓励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利用,掌握境外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接单中心,帮助南岸本土企业的跨国经营,实现我区开放型经济的提质增效。
4.打造重庆迎龙“药谷”。根据市政府定位,将重庆迎龙“药谷”打造成为集创业孵化、研发生产、网络交易、贸易批发、仓储配送、药品口岸、质量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性药品集散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功能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药谷建设以迎龙医药城为核心,包含药品价格发现中心、原料药定价与交易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西南评审分中心、市医药器械检测中心、国家中药质量标准化检测中心、医药科技的研发中心、医药技术交易平台和转化平台、药品食品全市仓储物流中心、药品食品综合口岸、药品创新创业基地等。药谷建成后,将有效满足南坪医药批发市场入驻需求,促进全区商贸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着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出口型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围绕集成电路、机器人及智能机床、生物工程、新材料、通讯设备、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出口需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重庆经开区核心企业为龙头,完善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机电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依托迪马等核心企业,积极推动特种汽车产业上档升级;依托东港船舶产业园,再建1-2条10000 -15000 吨级船舶生产线,推动船舶制造业优化升级;抢抓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契机,继续推动环保机械装备大力发展,从单纯的环保设备制造向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要紧紧围绕手机、物联网等重点产业,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全区工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壮大出口品牌影响力,策划包装一批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系统电子信息出口产品,在展会支持、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结售汇、检验检疫通关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外贸企业走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对已经上线的跨境电商项目的支持,促进我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加快发展。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创新改造的扶持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文化创意、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争取先行先试内陆自贸区改革。争取将南岸纳入全市内陆自贸区范围,一旦重庆获批,即按照自贸区要求,营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来区设立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来区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促进区内进出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健康发展。在企业注册登记、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监管高效便捷等方面做好研究和储备,引导境内企业尽快考虑重新调整业务布局,到划定的试验区设立平台公司,尽快开展有关业务。
2.充分发挥经开区的开放优势。发挥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体制创新、产业聚集、结构调整、土地集约、节能环保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着力提升经开区开放辐射功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推动保税物流中心、东港国际物流园向制造、研发、维修、物流、贸易、结算等“六大中心”转型升级。建立创新金融示范区,争取将重庆经开区部分纳入自贸区试验区域,赋予经开区更广范围、更大深度先行先试职责,为南部经济引擎增添动力,壮大经开区外向型经济规模。
3.加快推进总部基地建设。按照市政府把南岸弹子石(CBD)中央商务区建成总部经济区、创新型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定位和要求,着力发展总部贸易、创新型金融、高品质房产、高端商务、休闲文化、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解放碑CBD、江北嘴CBD遥相呼应的重庆新兴经济增长极。并根据发展的需要,逐步将鸡冠石镇、涂山镇约9平方公里也纳入了弹子石CBD拓展区进行开发建设;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同时辅以酒店、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配套板块。加快推进区域内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在2018年底前建成总部经济区一期范围内项目,建成后总部经济区一期与总部经济拓展区将为开放型经济提供160万方的商业载体基础。利用好经开区海关的国家级开放平台功能,引进关联企业如电子信息、商贸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企业入驻弹子石总部经济区,加强与经开区海关协调,积极搭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
4.加强对外开放的基础建设。加快重庆东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发挥主城物流枢纽“三基地三港区”的重要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物流规划布局网络中重要的中转枢纽节点和多式联运中心,承接西部对外贸易的前沿和西部地区物流资源整合核心平台。优化东港物流枢纽平台功能,重点完善装卸码头、关检查验、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加工、公铁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分拣、加工、配送、仓储和交易市场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在市里的统一部署下,东港物流与寸滩港的口岸物流、果园港的集装箱、商品滚装物流优势互补,增加保税物流功能。探索联接我市交通枢纽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互联互通设施,积极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功能整合、快捷通达和无缝衔接,实现联动发展,推动开放平台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融合。
提速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协助推进重庆铁路货运东南环线和高铁客运东站建设,对接茶园和东港站台建设,保证接应重庆铁路货运东南环线物流运输需求,规划在茶园设立重庆东站,串联江津区、巴南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等地重要园区、物流口岸、港口码头,全线长约160公里,总投资200亿元,预计2019年底建成通车,为未来茶园站连入渝昆、渝黔、渝长、渝汉、渝西、郑渝等6条高铁线路打下基础。加快江南新城建设,扩大茶园新区建设规模,并与长生桥、迎龙、峡口、广阳镇的城镇建设发展统筹规划,成为重庆市最生态、功能最齐备的城市中心核心区,为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会展经济对外开放提供发展基础,以核心区带动周边区域,推动全区开放型经济共同发展。
5.推进开放平台转型升级。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弹子石中央商务区、茶园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区域培育外贸重点平台。积极按照国家、市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做好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公平、公正、标准、规范的市场环境。依托电子口岸建设,支持市口岸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提升政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打造和完善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减少人工审核环节,提升通关服务效率。配合口岸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明确审查标准,降低审批门槛,承诺审批时限。积极支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打造升级检测平台,有效提升面向基地企业的4G移动通信终端与相关设备国际认证和各出口国认证检测水平,保障基地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五)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发展新型服务贸易
面向“一带一路”,依托重庆构建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通道体系,发展新型服务贸易。重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创新、大数据云计算、国际金融结算等五大新型服务贸易,积极探索服务贸易载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多个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
1.提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抓住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机遇,探索宽严相济的检验检疫体制改革建议,扩大第三方检验认证结果的采信和国际标准的互认。融入市级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海关和电子商务、支付、物流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与检验检疫、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数据共享,促进在线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结付汇、出口退税等全业务流程的协同发展。参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海关总署统一通关出口平台试点。在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深圳华强北与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合作打造产品展示中心,推动传统商贸业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打造本土知名生活类电商项目。做好跨境电子商务专用智能监管仓、分拣线等基础建设,进一步推广体验店O2O创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发展国际快递物流,建设区域快件处理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管理政策,探索放开国内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外资准入限制,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未来五年,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大力招商引入更多的龙头电商企业,整合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等上下游资源,建立跨境电商生态链。
2.积极推进保税商品展示交易。推进保税贸易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协同发展。依托保税区和“渝新欧”口岸功能,加快保税展示中心二期建设,拓展保税商品延展平台,大力引进欧洲知名品牌入驻,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引进区域分拨分销中心、区域结算中心、融资租赁、国际转口贸易和企业运营总部,开展贸易、物流和加工业务,增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积极拓展保税展销、集散分拨、进境维修、委内加工及检测等业务,打造辐射内陆的保税贸易中心。根据市政府“采全球、卖全国”的要求,加快推进南坪商圈盛汇广场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将该项目打造成“保税商品展示展销”为主要业态,实现以艾诺希尔进口商超进口商品直销及跨境电商展示功能,兼具跨境e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直销分销、各国异域风情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购物旅游中心。拓展亿象城结算平台,实现供应链整合与优化,确保全年实现销售结算金额120亿元以上。
3.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产业。结合“微软”产业园,重点跟踪一批、培养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挖掘其服务贸易方面的潜力。通过政策的扶持做好对辖区内重点服务外包企业的环境建设,确保企业服务外包工作有所突破。继续支持微软全球服务交付中心,与已落户重庆经开区的“微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经开区企业服务云平台”项目形成微软服务外包产业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人才+服务+运营+交付”的完整服务外包产业链,带动全区服务外包、云计算产业的持续发展,以聚集大量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积极整合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以及重交科院、重邮信科,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国赛迪研究院西部分院等科研力量,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外包发展提供“智库”和人才储备。依托重庆邮电大学等文化创意基地,将文化创意作品与我市文化传媒行业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区内雄厚的会展业基础,带动区内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为适应文化创意及会展产业发展,满足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的需要。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4.促进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紧紧围绕企业、项目、产品、交易量及配套体系五个核心要素,统筹推进离岸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三方支付结算、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等工作。完善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借鉴中国银行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管委会、重庆易极付公司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备忘录》的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付机构合作,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本地银行为个人开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结算业务,满足基地出口企业跨境支付需要。强化本地银行对企业的了解与审查力度,方便基地外贸企业直接办理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简化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流程。持续推动重庆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依托重庆易极付科技有限公司,拓宽第三方支付服务地域及币种范围。扶持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从事国际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国际结算等服务。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中小手机出口企业融资优惠政策,尝试开展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有效缓解融资困难。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推行便利高效的金融结算办理手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结算企业落户重庆,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出口信保服务水平,构建外贸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强化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依法公开社会信用信息。鼓励本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企业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针对短期出口经营主体开展针对性的信用保险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大批量产品出口融资应保尽保;发挥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等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批量产品出口融资成本。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地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加强对产品出口贸易风险的过程控制。
5.加快建成运营保税物流中心。发挥水运口岸和保税区核心功能,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优势,打造保税加工贸易基地和进出口货物物流枢纽。发挥口岸和保税功能,依托公路物流基地,开辟面向东盟国家的南向陆路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为区内电子信息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进出口企业配套,同时为主城南部周边产业提供物流、仓储及报关等服务,实现有效缩短企业出口退税周期,和简化进出口货物退换手续等多种服务功能。严格按照“责任制、线路图、时间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工作对接,强化海关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手续办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尽早投入使用。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设立区域国际物流运营中心,建设进口货物专业市场和内陆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开展大宗进出货物国际采购、分拨和国际中转,发展满足国际快件、跨境电子商务和生物医药等需要的跨境物流产业。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确立入驻项目及企业名单,增强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做好基地企业保税加工、仓储物流等业务。支持国际物流企业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为企业提供第三、四方物流服务。
6.积极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支持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大数据分析在商贸服务、医疗、教育、金融和公共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优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格局依托我市两个国家级示范区,以数据中心为突破口,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国际服务器租赁商和从事数据存储、处理、开发、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企业,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
(六)把握中新政府间合作机遇,促进创新型服务业发展
以物联网、创新型金融、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对接领域,“组团队、搭平台、建基地、出政策、推项目”,推进我区与新加坡现代服务企业的合作.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服务业项目。发挥全区产业和资源优势,累计包装30个招商项目, 总投资额800亿元。
1.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以南坪—南滨路—弹子石沿线为重点,改造环境,打造形象,创造优势物业,吸引新加坡银行、保险及相关金融服务企业入驻。多形式、多渠道利用新加坡金融服务资源,加强与中核集团、中粮集团、招商局集团、中房集团、中海地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所属优质企业对接,积极推动上述企业在区项目境外融资;利用区内上市企业壳资源招大商、强商;利用中新合作的便捷通道,引进优质企业到南岸区设立结算总部并到新加坡上市;利用中新合作融资通道,大力推动区内民营企业、平台公司做好跨境直贷和境外发债。策划包装产业金融示范区、中讯金融服务大厦、重庆依斯特基金、金信集团融资租赁中心等5个项目,总投资额62亿元。
2.推动电子信息建设。融入中新信息通信技术合作项目,加快推动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移物联网、特斯联、九钰等在区优质物联网纳入中新合作项目。积极推动百立丰、vivo等手机及供应链企业融入中新信息通信技术合作项目。策划包装西部手机产业基地、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示范区、电子商务和电子产品集散基地等7个项目,总投资额45亿元。
3.加强现代交通物流建设。优化东港物流发展定位,以法斯特保税物流中心、普洛斯等仓储物流项目及迎龙药谷等医药物流项目为依托,利用新加坡港口物流优势,促进与新加坡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把东港打造成我市重要的开放港口,助推我区口岸经济发展。以广阳湾产城融合项目为载体,依托招商局集团的全球资源优势引进新加坡企业。策划包装新金航中新清洁能源合作项目、江南新城“悦地”购物中心项目、东港物流园项目等5个项目,总投资额350亿元。
4.推进现代服务业(含房地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新加坡知名咨询设计机构入驻,培育打造新加坡设计产业园;以南坪嘉发跨贸中心、国瑞中心、滨江皇冠假日酒店、中讯大厦等30万方甲级写字楼为载体,探索现代中介咨询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路径。策划包装总部经济招商项目、创意设计产业园项目、上海城嘉发跨境贸易中心项目、广阳岛招商项目、广阳湾片区商贸休闲组团项目、廖家山项目等13个项目,总投资额340亿元。
(七)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1.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探索专业招商的实施路径,加强与境外大中型商(协)会、行业(产业)联盟、教育科研机构、国内驻外经商代表等渠道的联系,形成多元化的招商信息网络。采取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的楼宇招商模式、“整机+零部件+研发+结算”的“垂直整合”模式、“资本+产业”的招商模式、“订单+制造”市场吸引式等招商方式等,吸引高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重点开展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以商招商模式,突出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利用现有金融手段,克服政策影响,构建多元化的招商方式,形成招商合力。继续强化联合招商机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理顺合作机制,配齐配强力量,加强日常服务,为“三区两带”招商和项目的快速推进提供强有力保障。
2.强化产业集聚区招商。“十三五”期间是南岸区加快城区转型的重要时期,要努力使招商引资成为南岸经济、城市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助推器”。积极依托我区未来“三区两带”功能布局,坚持把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会展贸易、文化创意、中介服务和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招商重点,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实现引进一个、集聚一群、带动一片,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链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围绕重庆手机出口基地、弹子石商务区总部经济和要素交易聚集区、南坪商圈和南坪西部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滨路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深挖资源。鼓励实力较强的存量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基地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跨国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增强移动终端产业相关整机和配套企业招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鼓励与我区产业相关的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落户基地发展,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强化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和集群发展,培育基地移动终端产业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外贸竞争新优势。
3.强化重点项目招商。以产业特色发展、引进项目为依托,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坚持把引资重点放在“三区两带”,深化合作机制,加大招商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努力把“三区两带”打造成我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总部贸易主要吸引一批专事国际贸易和跨地区贸易的企业,使其各种结算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在南岸交汇。高质量策划包装一批电子信息(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特色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等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项目库。继续强化总部经济招商,加大总部企业引进力度,加快推进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形成南岸特色的总部经济业态。大力围绕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开展招商。继续抓好楼宇经济招商,充分发挥楼宇招商中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的作用,依托楼宇招商联盟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楼宇业主、楼宇物业和中介机构的招商积极性,加快形成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的楼宇招商模式,力争商务楼宇每年引进300家左右楼宇企业入驻,实现商务楼宇入驻率、注册率、纳税率和楼宇经济贡献率均有明显提高。加快土地供应、规划调整、征地拆迁等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项目可操作性,提升项目成熟度。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高端服务业,促进金融服务、贸易展览、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核心功能的加快形成。
四、完善保障体系
(一)构建政策长效机制
构建税收、金融、外经贸、财政等长效政策促进机制。实施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外经贸促进政策体系,逐年加大区财政资金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外经贸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健全投资促进政策,建立鼓励类项目土地、水电气、物流等保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能源保障机制。建立项目库共建机制,建立项目履约、绩效考核、表彰奖励、跟踪服务“一体化”政策促进机制。健全贸易促进政策,加大财政、税务、金融、信贷、海关、检验检疫等支持力度,对有出口订单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信贷倾斜支持,推动进出口企业向聚集发展。健全外经促进政策,支持境外投资企业用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等作抵押、质押获取贷款,支持建立境外开发园区、研发机构、原料基地、融资平台,建立境外投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外包促进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产业专项促进资金,用于推进产业发展,支持示范区建设,培训专业人才,扶持微型企业。按照行业和领域,在我市“11+7”中新合作框架下,研究制定我区特色政策,并注重市区政策的结合和互补。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开放园区共建、平台共建、项目共建、服务共建的长效促进机制。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地方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信贷平台,为南岸区重庆手机出口基地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基地内的手机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扩大产能、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与市外经委共建“渝贸通”外贸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多选择外商投资项目引入机制,促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部门快速联动一站式服务机制,围绕用地预审、项目核准、环境初审、工商注册、外汇登记、进出口等环节,建立重点外资项目“并联审批、特事特办、专人跟踪”制度。建立区级公共平台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中介服务等平台,联合共建相关领域对外开放重大项目库,建立外经贸预警监测体系。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加快对外开放领域交通、能源、通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通关”“大通道”建设。
(三)构建开放环境体系
进一步打造我区“亲商、安商、富商”诚信品牌。简化出入境手续,延长在区外企高管签证期至3年。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信誉档案,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水平;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营商成本,降低外贸运输成本,控制工业用地价格,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形成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展示南岸区的开放文化和开放氛围,塑造对外开放新形象。构建与我区产业规模相协调的外经贸产业政策,积极创新外经贸政策促进形式及手段,培植和支持有关外贸出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联席会议和专题会议等方式,加强区级部门联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部门和单位出台的各类外贸专项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区内配套政策,真正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政府的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发展环境。
(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采用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外销员等实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训,有重点地对有自营权而未开展自营出口企业的服务和业务培训,组织实施外贸实务、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外贸英语、涉外法律等外经贸专业知识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涉外法律、国际惯例、海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培训。积极发动企业参加“渝洽会”“高交会”,招聘各类专业人才。要办好“外经贸人才专场招聘会”,努力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要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方法,不断强化人才强区、人才兴贸观念,为各类人才来南岸区创业提供更好服务。
(五)建立监督考核体系
 建立规划分期实施保障机制,按年度分解规划任务、目标要求和具体项目措施,建立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树立依照规划行政的观念,重大政策出台、项目部署和调整,均应以规划框架为准。区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本规划,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制或调整本地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具体实施计划。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管理机制与规划实施的责任机制,逐条分解规划目标任务到年度,以部门和地区任务的完成来保证本规划的推进,以年度计划执行推动五年规划的实施。在完善统计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实施考核方案和奖励办法,对重点工作目标、指标及重大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区商务局要加强对重要发展目标和难点目标进行监测,对战略重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并定期向区政府汇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开放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