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洒在春禾秋野窑烤面包坊的粉色绣球上,面包窑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 面包店的主理人吴瑕将一筐筐土枇杷果洗净、剥皮。“今年试水枇杷橙丁乳酪软包和枇杷百香果冰茶,没想到卖爆了。光‘五一’假期就用了近1000斤枇杷,我们不愁没鲜果,村民们送枇杷也送得乐呵呵的!” 在长江畔的峡口镇,漫山遍野的枇杷正通过精深加工和农旅融合的“魔法”,串起一条让农民甜到心坎的增值链。据了解,峡口镇今年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超800亩,总产量达130吨,带动农户增收超220万元,实现了“果筐子”变“钱袋子”。
“小个子”逆袭记: 土枇杷的七十二变
走进峡口镇西流村罗家沟,枇杷树上金灿灿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村民何孃孃正忙着将枇杷树上的熟果一个个摘下,“别看它长得丑,甜度有些能飙到18度!”何孃孃抓起一把果子在衣襟上蹭蹭,直接塞了过来:“尝尝!比大五星还甜几度!” 作为峡口枇杷的“当家花旦”,大五星枇杷因品相佳、耐储运,年年被商超抢购一空。而村里的土枇杷却因个头小、表皮斑点多的“颜值缺陷”,过去常被压价,最便宜时每斤不到3元。 价低量还多,这可愁坏了村民。 春禾秋野窑烤面包坊的吴瑕灵机一动,把这些“丑”枇杷收了过来,进行了一场“魔法秀”:果肉熬煮成琥珀色的枇杷酱、品相好的枇杷泡成了枇杷酒、开发了枇杷面包,还做成了一杯杯枇杷汁…… “以前最怕枇杷‘扎堆熟’,现在做成了枇杷膏、酿成了枇杷酒,放上两三年都不是问题!”西流村党委书记杨奇怡晃了晃手里的枇杷膏表示,接下来村里也准备寻找合适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计划推出枇杷膏预售,让消费者扫码就能追溯果树生长全程,了解枇杷膏的制作过程。
窑炉烤出“幸福味”:
一块面包的共富密码 “叮——”随着计时器响起,戴着厚手套的吴瑕麻利地端出烤盘,焦香混着果香瞬间弥漫整个院落。这位曾经的美术老师,如今是春禾秋野的“烤炉师”:“这个季节的峡口枇杷多,做成枇杷橙丁乳酪软包,一口下去既有面包的香还有果肉的甜,客人们都喜欢。” 在面包制作间,何孃孃正将橙丁乳酪注入裱花袋。随后,他们将乳酪一圈一圈挤在面团上,再在上面放上一个个枇杷鲜果,橘黄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 “咱这手艺是吴瑕手把手教的,现在我也算半个面包人了。”何孃孃高兴地掰着手指算账:“春禾秋野包销我家七成果子,枇杷深加工后身价翻了好几倍呢,加上每月还有工资,家里收入现在可观得很。”
采摘游带火“后备厢经济”: 一颗枇杷玩转四季
“妈妈快看,我摘到好大一个枇杷了!”在距西流村春禾秋野窑烤面包坊不远的童年时光合作社,游客小宇举着拳头大的果子兴奋地尖叫。合作社负责人童伟笑道:“咱们这的枇杷能边摘边吃,擦擦灰就行!”他身后,二十多个家庭正在果树间穿梭。 近年来,峡口镇瞄准“农旅融合”,把800亩果园变成了天然游乐场。春日举办“枇杷花节”,游客踏青赏花学授粉;初夏开展采摘大赛,评出“最甜枇杷王”;秋冬推出果酒品鉴会,配合窑烤面包体验课,让“一日游”升级为“四季游”。 更妙的是“后备厢经济”的兴起。游客摘完果子,总要带几盒枇杷面包、几罐果酱。童年时光合作社的民宿入夏后常常客满,童伟指着墙上的地图说,现在连上海、广州的客人都会循着抖音找上门。 从枝头鲜果到窑炉面包,从“看天吃饭”到“四季生金”,峡口镇已开发出枇杷膏、果酒、面包等12款产品,镇里的枇杷“变形记”藏着乡村振兴的朴素智慧:把“土特产”三字吃透,让每一颗果实都经历“两次生长”——第一次在田间,第二次在产业链。 正如村民们自己总结的:“现在咱不光会种地,更学会了‘种’风景、‘种’文化!”这条“枇杷+”融合之路,正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三产融合”的甜头,也让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收获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