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咔……”近日,在峡口镇西流村,65岁的村民胡开容撕开枇杷身上的袋子,轻轻剪下树上又黄又大的枇杷。身后,金色果实挂满整个山坡。
几分钟车程外的童年时光农业专业合作社里,胡开容的儿子童伟正忙着和建筑工人沟通枇杷展厅的建设,嗓门很高,底气十足。
两人门前屋后地忙碌着,只因这两年枇杷一年比一年产量高,一年比一年品相好。
胡开容在西流村种了半辈子枇杷,“家里最老的牛奶枇杷树有近30年了。但枇杷产量一直上不去,品相也不好,价格自然也高不起来。”胡开容忆起过往,当初要说枇杷能挣钱,自己无论如何也是不相信的。
那几年,儿子童伟回乡,看着家里成片的枇杷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但一开始也不大顺,“家里的枇杷常年没人打理,自己也对种植一窍不通,发动周边村民,他们谁也不愿意种。”童伟寻思,“自己先带头种植,种出效果了,或许村民们就跟上了。”
枇杷最快也得第二年挂果,谁知第二年,收益不行,胡开容心里打起了鼓。有冲劲的童伟却充满了期待,对母亲进行了劝说。跟在童伟后面的,还有一个人——峡口镇西流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刚。
“现在大家看不到收益,不晓得怎么种枇杷,你们能想得到办法不?”童伟把问题抛给了王刚。
这下,轮到王刚皱眉了。他马上带着村干部入户访谈,摸清村民想法。
有村民说:“怕有风险。”王刚多次跑到峡口镇里沟通。镇政府出面协调,一年时间就给村民发放了16000株种苗,助力农户种植枇杷、李子和脐橙。
有村民说:“怕种不活。”峡口镇农业中心立即联系区农业农村委、区老科协、农科院等专业部门,多次邀请专家来到西流村手把手教村民怎样疏花疏果。
有村民说:“担心种了卖不掉。”西流村就和童伟的童年时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展开了“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签订村集体、企业、农户购销协议,让合作社进行兜底回收,再打包销售。
看着在购销协议上签的字,胡开容心里终于踏实了。“今年家里近30亩枇杷基地预计能结出2万斤枇杷,而且果子大,品相好,精品居多。”童伟指着桌子上的包装盒说,这样的包装盒一盒装5斤能卖128元,平均一斤的价格能比往年贵上一倍。
一整套扶持政策下来,如今峡口镇的村民们种枇杷的热情高了,加上又有了技术指导和童伟等20多家示范户的“打样”,全镇枇杷种植超过800亩。“规模大了,产量有保证了;技术有了指导,枇杷也卖出了高价。”峡口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峡口镇预计能产出120吨枇杷,售价在10-25元之间,峡口果农凭借枇杷种植这一项,总体收入能超过300万元,“前几天,我们还举行了优质枇杷科技示范户评审活动,为果农们准备了奖金,鼓励果农们再接再厉。”
“琉璃叶底黄金簇,摘尽枇杷一树金”。当下,走进峡口镇的枇杷林里,一片夺目的金色映入眼帘。一颗颗套袋完整的枇杷挂满枝头,拆开袋来,如鸡蛋般大小、果型饱满的枇杷被果农们轻轻剪下、分拣、打包成箱,呈现出一幅丰收忙碌的美好画卷。
“小枇杷”带来了“大经济”,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梦。近年来,峡口镇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用“枇杷产业”盘活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引领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陈思易
(原文链接:http://www.cqna.com.cn/na_content/2024-05/13/content_10680255.html)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