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展“助农贷”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区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2020年至今,全区已为涉农主体发放贷款1140万元,今年贷款发放总额预计增加3000万元,并通过放宽贷款条件、区财政贴息等政策,有效缓解涉农主体农业融资难、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让四十载初心得以坚守
9月底的重庆,艳阳依旧高挂,王瑜兰正在地里忙活。王瑜兰是重庆乙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82年,她从合川来重庆打工,经过近40年经营,如今有一个休闲山庄、两家饭店,养了几十头猪、几百只鸡,承包了村里农户流转的200亩土地,种的作物包含水果、蔬菜、苗木几十种。“农业太不好做了,”她说,“不是因为自己的初心,早就放弃了。”
王瑜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卷心白为例:一亩地,每年土地流转成本1600元,人工费近2000元,加上肥料,成本都要3000多元。一亩地产白菜1000多斤,每斤售价两三元,所以种植卷心白基本是亏本。需要自己的休闲山庄和饭店进行贴补,经营才能基本维持。
受2020年疫情影响,本来有四家餐饮店的王瑜兰,直接关停两家,亏损严重,员工工资发不起,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还好南岸推出了‘助农贷’,把我们救活了。”
在“助农贷”政策支持下,乙人农业公司申请了200万元低息贷款,冲抵了公司在银行的贷款,让公司又有资金正常运转。王瑜兰不仅为工人发放了工资,还有资金进行项目拓展。“我们正在跟南岸相关部门谈合作,准备把草莓园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
“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同样因“助农贷”受益的,还有广阳镇银湖村村民王富全。王富全有1个小饭庄、9个鱼塘,还在村民们的支持下,承包了100亩花卉苗木园,种植红枫、二乔玉兰等观赏树木。
“这个花卉苗木园,村民用土地入股,我负责经营,每年给村民分红。”王富全介绍,2018年花卉苗木园项目启动,他通过银行贷款,个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
头两年是经营最困难的时期,苗木不成熟卖不了好价钱,不卖又还不上银行贷款。正在王富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区推出“助农贷”,让花卉苗木园彻底走出了困境。在区供销社的帮助下,王富全于2020年申请了300万元“助农贷”。“‘助农贷’利息只有百分之一点几,减轻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能够继续维持经营。”
未来,王富全的家庭农场还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到时再投入300多亩地,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2020年开始,我区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涉农主体提供“助农贷”金融服务。从2020年至今,我区已为9家涉农主体发放贷款1140万元。
2021年下半年,我区多次召开“助农贷”工作推进会,在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供销社、重庆农商行南岸支行等部门和单位的合力作用下,将以300万元财政风险补偿资金,以1:10的比例撬动重庆农商行放贷资金3000万元,并将250万元专款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80%对农户贴息,解决农户生产经营的资金瓶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动我区“三社”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让产业、服务更稳更好
乡村振兴不是空话套话,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南岸区通过“助农贷”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用政策解决农户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真正得到利益和实惠。正如采访中王瑜兰所说,做农业就是守初心、守情怀,只有当“初心”得到温暖、得到鼓励,才能释放更大的能量,把农业产业和服务做稳、做好。
在区供销社的牵头下,我区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在“助农贷”政策的落地开展上,形成了有效助推,既是对“三社”融合发展的助推,也是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更是对农业所涉及的一系列产业链的扶持。希望借助这一系列的农业惠民政策,我区的农业产业和服务能够提速加码,更稳健快速地发展。 本报记者 舒永兵
(原文链接:http://epaper.cqna.com.cn/web/na/2021-10/14/content_29910.html)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