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宣读了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学技术奖励表彰文件。
会上,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南菁英”人才代表,在区高层次人才代表聚焦会议主题,结合各自工作领域作交流发言。本报对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以强有力科技支撑助力美丽重庆建设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发言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建院47年来,一直承担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基础科研、管理支撑任务。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我院将紧紧围绕“美丽重庆”建设需求,致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创新平台迭代升级。加快中国环科院西南分院、广阳湾东港基地、绿色智能创新中心三大平台建设,借助国家、市、区三级力量,加大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科技研发软硬实力,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科技支撑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聚焦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需求,迭代升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体系,支撑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系统推进水、气、土、废、塑、山、岸、城、乡“九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打通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实效转化,带动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院将深入实施《重庆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方案》,为全面建成美丽南岸、美丽重庆当好“先遣队、排头兵”。
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种新树扎深根
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负责人发言
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紧扣国家脑计划“一体两翼”战略部署,聚力平台建设、产业谋划、机制创新,规划面积4.6万平方米,下辖“六院多中心”,围绕“解读脑、康复脑、调控脑、模拟脑”,构建“应用研究—临床转化—类脑智能孵化”的三位一体融合创新模式,努力当好脑科学基础研究攻坚者、产业应用实践者、科技普及传播者、体制机制创新者,推动脑科学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盘活资源开新篇,统筹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心牵头创建的“觉醒睡眠与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从全市8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3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支持;揭牌成立成渝共建脑科学与类脑科学重点实验室。牵头举办2023广阳湾脑与智能科学会议。
搭好平台引主体,谋划建设脑与类脑智能产业园。中心坚持科研+产业双轮驱动,搭建高校、医院、院所、企业多级联动的交流平台,推动实验平台共享、科技成果共转、企业产品共研。
组织优化促发展,构建政府输血到产业造血闭环机制。中心建立“科学中心-产业公司-孵化森林”三级联动运营机制,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以改革的体制、开放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种新树、扎深根,不断拓宽挖深脑科学+大健康产业护城河。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发言
重庆电建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建集团全资子公司,是中国电建上市公司成员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百强企业、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庆电建聚焦“能源电力、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水资源与环境”三大核心业务,提供“工程承包+工程服务”全产业链一体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重庆电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增值赋能。建立科技委员会牵头,科技部、技术中心、设计中心、数字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导工作站、科技型分(子)公司为支撑的“1+N+X+M”科技创新体系。启用科技大楼,8家与科技相关的单位成功入驻。强化科技投入,2022年科技研发费用达到2.22亿元。与中科院、哈工大、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在风电、光伏发电、综合能源、地热能、储能等领域进行前沿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近两年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重庆市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南岸区科研项目1项。重庆电建积极参与重庆市及南岸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是南岸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企业。
重庆电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12345”人才培养总目标,力争形成科技人才“雁阵结构”。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在区高层次人才郝增恒发言
我是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郝增恒,从2004年进入智翔公司工作以来,转眼已历19载。
在科研开发方面,我一直致力于特种道面铺装的材料开发、结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研究,形成了高效耐久钢桥面铺装成套技术,将国内钢桥面铺装使用寿命由3-5年提高到10年以上的国际领先水平,并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内外120座大跨径桥梁上应用,产值累计突破30余亿元。构建了智翔公司预防性绿色养护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广西三柳高速等项目,使路面养护成为智翔公司重要产业支柱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近三年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
我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省部级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曾获“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重庆市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岸区高层次人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近期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我所在的智翔公司也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兴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踔厉奋发,不负新时代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以人才之桨撑好高质量发展之舟
江南菁英人才吴祥燕发言
我叫吴祥燕,来自重庆诚邦。诚邦是扎根在南岸区的一家专注于道路建设与养护“四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
当前,作为企业技术研发负责人,带领科创团队,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深度创新,针对“国内外没有环氧沥青连续机械化作业设备”的难题,开发出世界首台可连续施工多组分反应型胶结料的同步洒布车,为环氧沥青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路面抗滑不足、施工不环保”等复杂问题,围绕“常温油溶性环氧沥青”,开发出集材料、设备、工艺于一体的低碳高抗滑型精表处,环氧沥青复合抗滑层路面等成套技术。同时,我作为负责人完成的“环氧沥青复合抗滑层路面”项目得到《2022南岸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的支持。截至目前,项目成果入选国家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2项,形成标准9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0项,国家专利50余项,项目成果已在全国20余省市成功应用,新增产值近2亿元。
2019年我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入选第三批“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2023年入选“江南菁英”人才。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以人才之桨撑好高质量发展之舟,不断开拓进取,为南岸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祝愿我们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越来越好。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