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信息>部门街镇
南岸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小网格”让群众幸福满格
日期:2024-08-26 10:4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8-26 10:41
字号:
分享:

网格员为居民提供代买服务。

网格员向居民发放“网格连心卡”。

名医上门走访社区居民。

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团队合照。

网格员为居民送暖心汤。

家庭医生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核心提示

社区小网格里“网”住的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格”子里记录的是居民的“急难愁盼”。近年来,南岸持续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依托网格社会治理“微单元”,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更有力度,社区治理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一张小卡片 架起网格“连心桥”

本报记者 闵子

如何提高网格化服务治理水平?如何更及时准确地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近日,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巧用“一张网格连心卡”串联起社区网格员和居民的心。

“小赵,不好意思哈,一大早打扰你……”6月的一个早上,王婆婆的女儿着急忙慌地打来电话,语速极快,说给她妈妈打了很多电话都是关机状态,害怕出什么事情。由于王婆婆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女儿只能隔三差五打电话问候,突然联系不上老人,王婆婆的女儿就慌了。

“我马上去入户看看!”网格员赵光美第一时间接到电话就马不停蹄往王婆婆家跑,到家里才发现虚惊一场,原来王婆婆的手机忘记充电,关机了自己也不知道。“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我能第一时间联系到你们,你们也能及时提供帮助,我觉得太安心了。”王婆婆的女儿带着哭腔一直感谢着社区网格员。

城南家园中一路社区里发生着很多“王婆婆的故事”,但每一个都能得到妥帖处理,这得益于中一路社区实行的“网格连心卡”制度。

城南家园公租房社区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有居民1.5万户,常住居民3万余人,其中60岁老人4270人,独居老人47人。为了扎实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从实体向实效转变,中一路社区创意制作和发放“网格连心卡”,记者拿到卡片看到,卡片正面细致地标明了几组团几栋几单元的定位信息,以及每个专职网格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背面的联系人表格里写下了包含物业、民警、家庭医生、水务、就业咨询、法律咨询等联系方式。一张小卡片,将网格服务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畅通倾听社情民意,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效搭建社区群众连心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服务水平。

“爷爷,您好,我是小谢,这是我们社区制作的‘网格连心卡’,家里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需要咨询了解相关政策,都可以拨打上面的电话。”社区的“网格连心卡”自推出以来就很受欢迎,收获了很多老人的点赞。

“发这样的‘网格连心卡’,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主要我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遇到困难需要帮忙时,通过‘网格连心卡’打个电话就行了,这个举措真的很暖心。”社区老住户李爷爷对这张小卡片特别满意。

“网格连心卡”只有巴掌大,可业务却非常广泛,凡是群众需要的,它都“有求必应”。

今年71岁的符兴财是一位低保人员。前段时间,他正在为最低生活保障生存认证发愁,“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女儿又在外地生活,没办法过来帮我。”在了解到“网格连心卡”可以寻求帮助后,符兴财尝试着拨打了卡片上的电话。不一会儿,社区网格员就来到符兴财家,轻松地为他完成了网上资格认证。符兴财怎么也没想到,困扰自己多日的问题,竟然能如此简单快速地解决了,他向前来帮忙的网格员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社区已累计发放“网格连心卡”1200余张,接到咨询及求助电话300余次,网格员还组织网格内的志愿者给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开展“幸福来敲门”代买、家政、送医、暖心汤等服务1100余人次,社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还在不断提升。

一张小卡片架起了社区与居民之间最快捷、最便利、最暖心的桥梁。

龙门浩街道:打造“网格+家庭医生”立体健康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田柳笛

在龙门浩街道,“网格+家庭医生”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推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精准对接居民健康需求的创新引擎。网格员作为社区的“神经末梢”,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居民的健康需求,家庭医生则迅速响应,提供从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到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全方位支持。这一创新模式下的立体健康服务体系,让健康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渗透进每一个家庭。

网格为眼:捕捉健康监测需求

在龙门浩街道马鞍山老旧居民区内,有一位84岁高龄的独居长者李阿姨,她的女儿因工作常年在外。李阿姨双腿残疾,行动极为不便,加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定期前往医院复诊和治疗对她而言过于艰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社区网格员迅速行动起来,依托街道实行的“名医走访上门”机制,让家庭医生梁佳励走进了李阿姨的家门。一进门,梁医生便细心地搀扶着李阿姨坐下,耐心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安抚她紧张的情绪。随后,梁医生为李阿姨进行了血压测量和血糖检测,并为她进行了复诊,详细讲解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确保李阿姨能够安心养病,并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和血糖。

“真是太感谢了,医生能亲自上门来,我真是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李阿姨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言语中充满了对家庭医生团队的谢意。

现在,在网格员的协调下,家庭医生团队已成了李阿姨家中的常客,他们定期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李阿姨就医难的实际问题,也在精神上给予了她极大的慰藉和支持。这种“网格吹哨,家庭医生联动”的服务模式,让居民的健康问题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响应,实现了从传统的“被动等待”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家庭医生为手:织密健康服务网络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室响起,傅玉瓶医生迅速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大爷焦急地说道:“傅医生你好,我老伴瘫痪在床,现在尿管意外脱落了,我实在是没办法带她去医院,你们能上门来帮她换个尿管吗?”

“大爷,我们可以的。请您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签一份出诊同意书,这样我们就能尽快安排上门服务。”傅玉瓶坚定的声音给大爷送去了一丝安心。

随后大爷匆匆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出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傅玉瓶立即拿起医疗箱,跟随大爷前往家中。一到家,她立即为瘫痪在床的老太太清洗并重新导尿,同时,还耐心地向大爷讲解了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并告知了下次预约的流程,确保老太太能够得到持续、专业的照护。

这项上门服务,傅玉瓶已经默默坚持了一年之久。每一次的到访都让老人家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与温暖。值得一提的是,她为了更好地服务签约居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私人电话。她坚持24小时接听电话,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救助。据统计,傅玉瓶全年要接600多个患者的电话,而每一个电话背后都是居民的信任和依赖。

傅玉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家庭医生不仅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居民们心灵的慰藉者。他们的每一次到访、每一通电话,都在传递着温暖和力量,让居民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与支持。

“4+1+1+N”模式:构建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4个全科团队和4个专业团队为居民服务,团队以‘4+1+1+N’的模式建设,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及公卫人员,上级医生(二级或三级医院医生),社区网格员,其他医技人员组成。”龙门浩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网格精准发现、家医迅速响应、精准识别干预、高效转诊机制、全程医后跟踪”的闭环工作流程,实现了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健康管理。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目前,龙门浩街道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已高达56.7%,覆盖了超过半数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家庭医生带来的便捷与安心,他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保障。

此外,家庭医生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识,通过科普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网格+家庭医生”的深度融合,不仅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也让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触手可及,实现了“健康有人守护、患病有人治疗、康复有人陪伴”的温馨愿景。

龙门浩街道表示将继续深化“网格+家庭医生”的融合模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让这份民生温度持续传递下去,让健康关怀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家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开放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